首页 太一香典 香道文萃 香学典籍 香事雅集 书画清赏 交易行情 科技前沿 协会交流 香史溯源 器具大观 精品名店 基地风采 咏香诗韵 行业新闻 教育培训 高端访谈 联系我们
中国海南香道 >香道文萃
沉水扶香燃将尽
很喜欢“沉水扶香”这句诗,有一种森森细细的美,闲雅中有几许矜持,几许期待,很适宜近来心境。诗句间仿佛也散发着沉水的气息,在茶室里低回萦绕。
    这几年似乎香文化很活跃,涌现出了许多采香人、贩香人和烧香人。这是件好事情,说明大家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后,也要向高雅文化靠拢了。但同时也发现 了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:在目前生活条件下,烧香几乎等于烧钱,这些人忽视了中国当前的物质环境和人文背景,实在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误读。在中国古代, 被列为“四般闲事”之首的焚香乃是一种特定历史环境下的特定行为,正如陈云君先生在其新著《燕居香语》中所说的,焚香必须具备3个条件:物质条件、旧学素 养和佛学修为。
    就我个人接触到的一些贩香、玩香人士而言,似乎尚未具备以上3个条件。所以每次焚完香后,总觉得香气中缺少些什么。仔细想想,缺少的大概就是文化 素养的气息吧。毕竟焚香是中华民族延续了近千年的古老文明。虽然后来烟销灰冷了,但这样的文化底蕴还在,历代流传下来的《香谱》、《香笺》以及大量的“合 香方”还在,而这些恰恰是历史所不能涂抹掉的文化印痕。然而令人惋惜的是:传承这些文明的重要媒介——人却改变了,变得面目全非!所谓。雕栏玉砌应犹在, 只是朱颜改”,空令人叹惋不已。
    忽然想到晏同叔的那阙《浣溪沙》词: “无可奈何花落去,似曾相识燕归来。小园香径独徘徊。”大概当前的人文环境就是这样的吧,失去的永远失去 了,该来的始终未来,这种“等待戈多”式的尴尬使人难以释怀。所谓“便总有千种风情,更与何人说!”惟有在芹泥燕径间独自徘徊、感概万千。
    其实即使在日本。无论传统的御家流还是偏向于武士阶层的志野流,香道始终是贵族(甚至不是文人雅士)的雅玩。如日本著名的国宝级香品“兰香待”。 历史上也只有足利义政、织田信长、明治天皇三位统治者分切过,且每次切割最多不过二两,可见对香品的珍视程度了。日本著名的“六国五味”其实也是非常简约 的,只有伽罗、罗国、真南蛮、真那贺等数种,这大概就是“适可而止”、不必过分追求奢侈的缘故吧。
    自从日本茶道宗匠千利休居士从织田信长处得到一小块赏赐的“兰香待”后,焚香和茶道也结下了不解之缘。但所用非常有限,抹茶道用小块香料(不足一 公克),煎茶道用线香,而且都非常谨慎和节俭。因为对茶人而言,焚烧一节香料,实在是浪费啊。况且茶汤本身的香气,如兰、如麝,如檀、如沉,风情万种,变 化千般。所以我个人以为。日本茶人在茶道与香道的关系处理方面是值得国人借鉴的,虽然他们的物质条件比起我们来要优越得多。
    所以有以上这些文字,是因为这一两年也写了不少有关香文化的文章,虽然都很俭约,依然难免“鼓吹”之嫌疑。所以今天认真反思,实在不愿意看到我们在经历了“越陈越香”的普洱茶风波后,又掉入“越沉越香”的香文化陷阱中,这样的文化悲剧绝对不能重演了!
    要知道最好的香气乃是我们每个人的品德和学养,《尚书》里将之称作“明德之馨”。《说文》里解释说:馨,香之远闻者也。佛教中也有很多关于香料的 记载,如涂香、末香、烧香、旃檀、牛头旃檀等,无非是我们心地清静后的德香。此外还有大自然的香,山川河流、旷野湖泊的香,草木的香,乃至于芹茎菜根、白 菜豆腐的香气等,说起来都很诱人,这乃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香气啊,值得细细品味。为什么我们刚刚过了几天温饱日子,就想到了那些很奢侈的香品呢?
    还是回归到眼前这一碗茶汤吧,里面有着更加真切的香气和滋味。在一碗茶汤中细细体味那一抹永远逝去的风雅与馨香吧,不要被世俗的味道所迷惑。(来源:论文网)
行业新闻
 
太一香典
香足通
香薰玉
 
器具大观
  • 清 沉香雕山水人
  • 海南太一养生科技有限公司
    琼ICP备:12002383号